欢迎访问本站,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
评酷网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小说

长篇小说《唇典》创作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8-3-24 3:42:28 人气: 标签:中国经典长篇小说
导读:3月17日,长篇小说《唇典》创作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收获》社共同主办。,现任华商晨社长、总编辑。1987年开始

  3月17日,长篇小说《唇典》创作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收获》社共同主办。

  ,现任华商晨社长、总编辑。1987年开始发表诗作,1990年发表小说作。长篇小说《唇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被中国小说学会评定为2017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榜榜首作品。小说曾获东北文学、文艺、文学等多种项。

  2017年作家发表了最新作品《唇典》,这是他历时十五年完成的一部54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最初发表于《收获》2017年长篇小说春季号,此前的作品《风过白榆》和《长势喜人》,最初也是由《收获》首发。

  《作家》主编仁说,小说虽然是关注历史,但可以看到寻根文学的延续,也能看到先锋文学的延续,作家以一种不确定性的东西展现人物对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把握的处境。人物本身在大的历史背景和潮流中很难把握自己。同时作品也建立了一座与东北有关、与边疆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着我们对文学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评论家程德培也对《唇典》中的人物塑造印象深刻。“不是用正面写,也不是进入人的内心写,而是写得像幽灵一般,很精彩,我的感觉这些人物都有仙气,或者模糊感。小说应该就是这个,把许多黑白分明的东西悬置起来,要写出不可认知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则提出,作品同时呈现出历史题材类作品和沈从文式的地方性文学传统的特征。“毫无疑问,《唇典》不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历史题材的作品,也不是沈从文作品的翻版,更加不是萧红《场》的翻版,装不进所谓教文学的套子,也装不进新历史小说的套子,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套子都装不进。以现有的概念去套时,会发现它提供了比这些更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作家的自觉意识。”张业松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毫不掩饰对这部小说的热爱,他表示,《唇典》这部小说书写的是百年来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场”。小说非常形象地反映出近百年来东北大地的灾难,凄风苦雨,命运纠缠,那是关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的历史。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光东认为,这部作品把现实层面和历史层面纠缠在一起,小说中出现的事件和波澜壮阔的20世纪的历史,在今天很难看到,这是一部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的作品。

  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莉谨慎表示,这部打开了读者的视野里,让人认识了不一样的东北。作品有跟《场》相近的地方,《场》是写的天地不忍、混沌,《唇典》也有这样一个追求。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学昕在《唇典》中看到了东北志的格局,他认为作品虽然没有刻意的史诗追求,却通过原始化的状态呈现,达到了史诗品格因素,小说格局开阔,视野宏大,将历史和个体人物命运交融,具有浑厚的命运感和思想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则结合了的前两部小说《风过白榆》和《长势喜人》,分析《唇典》的题材拓展,认为跟前面两部小说相比,《唇典》加入了民族志甚至人类志的元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族群的兴衰。

  不少专家同时为作品把脉,提出作品的一种新的可能。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直言,书写东北历史存在困境,即当作家面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时,也不得不面对多重任务的陷阱。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对小说中丰富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带来的惊喜表示赞扬。他认为,作品里有很多的名词,很多的动物、植物,很多很奇怪的动词,有很多底蕴。这些事物带出了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把这些名词、动词和特殊的比喻去掉,这个生活世界就没有了,会变成一个跟我们一样枯燥的世界。但《唇典》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阅读的惊喜。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平提出,应该把《唇典》作为回家、作为灵魂以及作为寻找的小说来看待。“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史,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百科全书的小说,我们只是用了一些地方志新概念,作为一个作家提供的历史知识可能具有性,比如说这个小说中很特殊的,属于他的那种生物世界,可能对我们日常生活构成一种,但是对于来讲可能就是属于自己的小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称赞《唇典》,“对东北文学而言这是我个人有限视野当中看到的第一部体量巨大的存在。但是怎么线世纪中国的历史,依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其实老师写“百年孤独”的难度更大,无论在层面、文化层面等等,方方面面依然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整合,谁能做这个工作,面对口口相传的历史,还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著名评论家黄德海认为,小说是虚构的,但并不是说没有真实发生过的就是虚构,而是要用新的方式重新构造一个的事实。

  《》海外版副总编李舫将观为文字,她认为《唇典》涵盖了自1910年以来到所历经的诸多决定时代的历史事件,但细读起来,这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精心叙事中,全部退回到背景式的存在。毋宁说《唇典》为我们呈现的是:在时代的风云嬗变中,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在战争与和平的交迭中,在与安定的轮替中,这一方人民的心灵运动史。其实,描写东北心灵史的文艺作品并不在少数,如果说萧红、萧军的作品呈现的东北灵史与现代中国心灵史的接轨,那么《唇典》或许可以看作是东北灵史与近代中国心灵史的碰撞。

  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符树芬也关注到,《唇典》中的“灵魂树”,是被安排的一种追寻灵魂的过程,通过比较诗意的方式,让每个亡者得到安息。符树芬认为,萨满在东北,包括萧红为代表的作家当中,都曾经有过不同的表达,但是真正探寻到萨满的内核,在小说当中借助故事外壳进行比较集中的思考和探讨,是目前走得最远的一位作家。“生命的本质要追求高贵和,即便的空间比较狭隘,但是生命的有回旋的余地和空间。我想在这部小说,是在一种比较苍凉、喧嚣的空间里开拓了一种辽阔和奔放。”

  《收获》副主编钟红明则反思,《唇典》里写出的萨满在东北地区的日常性,这种写作态度跟其他写到灵魂、魔幻、传奇性是不一样的。这种日常性在老百姓生活中,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显然又高于一切,就像李良萨满曾经说过“对一切要抱有”,看到小说最后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也许所有这块土地上的人,如果没有经历一种极度苦痛就不可能再生。

  与会嘉宾还就文学作品中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宏观历史框架中的个体是否只能裹挟其中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延展性的探寻和热烈的讨论,并对未来的创作提出期许,体现出中国文学界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深厚的艺术思辨能力。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